改革开放40年: 武汉,从因水而忧到因水而优
行业资讯
改革开放40年: 武汉,从因水而忧到因水而优

2017年12月,武汉,又一次亮相世界舞台。长江堤防江滩综合整治工程中武青堤段(即青山江滩)获国际C40“城市的未来”奖。武汉,成为本次唯一获奖的中国城市。
青山江滩的大放异彩,是武汉致力绿色、生态发展的生动缩影。回望40年,顶层设计成为水务改革发展的坐标和导航,几个重要转变成为鲜明的水务记忆。
防洪水,从保安全向少动人转变。40年来,武汉防汛实现了从被动防守到主动防御、从单纯依靠人力到综合措施应对、从单一工程建设到全面提质的转变,设施防洪能力显著提高。改革开放带来了城市抗洪的巨大变迁,1998年“大汛”,全市民垸“扒口”70余处,周边多个分蓄洪区启动分洪;1999年,综合整治后的龙王庙险段经受住了武汉关历史第三高水位的考验;2016年特大洪涝,全市平稳渡汛;2017年成功应对了长江1号洪峰及汉江秋汛。
排涝水,从长时间片涝向短时间点渍转变。40年前,武汉除临江地块小泵应灾外,排水体系几乎一片空白,市民饱受渍涝灾害侵袭;40年间,城市排涝设施从无到有、从有到多,中心城区建成22个排水系统,新城区建成14个排涝水系。内涝占建成区比例由1982年的一半以上到目前的不足百分之一,面积由原来的80余平方公里到目前的40余处点状分布,经历了由面到线、由线到点的转变;2016年以来,武汉更加注重补齐排涝短板,渍水问题得到了有效缓解,到明年汛前,城市抽排能力将在2016年基础上基本实现翻番。
治污水,从认知不够向共同治理转变。40年前,大家对生活污水治理的概念还较为模糊。1986年,武汉市第一座城市污水处理厂——沙湖污水处理厂开建,系统治污之路由此开启。目前,全市已建立起污水收集和处理的基本框架,中心城区生活污水处理能力达到264.5万吨/日,污泥处理能力达到1600吨/日,污水收集和处理能力稳步提升,污泥基本全部实现无害化处置和资源化利用。长江、汉江武汉段水质保持优良,出入境断面水质保持稳定,中心城区湖泊水质稳中有升,全市水环境状况总体向好。
保供水,从有水喝向喝好水转变。40年来,武汉通过水厂工艺改造、供水管网互联互通、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让江城“水荒”逐渐成为历史。如今,供水覆盖城乡,全市供水总规模593万吨/日,出厂水水质达到或优于国家标准,满足了市民日益增长的供水需求。秉承“供水布局大调整,制水工艺大提升,供水管网大改造”的发展思路,二次供水难题持续推进解决,节水工作整体处于南方同类城市前列,农村抗旱灌溉有保障。
“绝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武汉严守生态底线,坚持改革创新,实施水务一体化改革,全国先行先试湖长制,成立全国第一家湖泊保护专门机构,全国首创湖泊“三线一路”保护规划,是全国水生态保护与修复建设、节水型社会建设“双试点”城市,成功获批了全国首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水生态文明城市试点。今年7月,武汉市以全省最高分通过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试点工作技术评估验收。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武汉编制完成《武汉市水生态文明建设规划》,坚持将一张蓝图绘到底,做足水文章。
“不出城郭而获山水之怡,身居闹市而有林泉之致”。40年时间,武汉水生态环境不断改善和优化,群众满意度不断攀升,江湖相济、湖网相连、人水相依的美丽画卷正逐步变为现实。
别称“江城”、坐拥“百湖”,武汉——一座向水而生、因水而兴的城市。改革开放40年来,武汉坚持把彰显城市滨江滨湖特色摆在重要位置,城市水安全稳固保障、水环境不断改善,城市品质显著提升。
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武汉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以长江大保护为担当,以创新性落实河湖长制为重点,以水生态文明建设为总领,以打造滨水生态绿城为目标,以“四水共治”为抓手,“护一城净水、绘两江画廊、显三镇灵秀”,现代化、国际化、生态化大武汉的美丽画卷正徐徐展开。